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,提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殷切期望。2023年起,住建部将每年5月的第4周定为“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”。垃圾虽小,却牵着民生,连着文明。如何让老百姓自觉接受新兴时尚生活方式,自觉接受垃圾分类,共同绘好“红橙黄绿蓝”的“生态画”,是每一个基层工作者莹共同思考的问题。
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,以忠诚填充生态为民底色。环境行不行,老百姓最有发言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不论是重要会议还是国内考察,习近平经常问起垃圾处理情况。如今,随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,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,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.5%。作为基层工作者,要充分认识到,实行垃圾分类,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,关系节约使用资源,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。生活环境越来越好,老百姓对宜居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,要探索更多“新招”,将垃圾分类纳入环境治理这一系统工程,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,共同维护老百姓的碧水蓝天。
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用专注勾画绿色生活框线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、形成长效机制。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过程,垃圾分类也必将是一场“持久战”。为此,既要推动前端分类继续走深走实,又要在后方制定完善管理服务,协同各方“一同作战”。既要发挥主管部门引导作用,在制定目标、管理服务、宣传发动等各方面下足“绣花”功夫,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特色的创新机制,推动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当地城市建设好垃圾分类制度,又要将各级各部门纳入垃圾分类工作中来,共同形成引导全社会垃圾分类、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局面。
“共射一招,招无不中”,借民力填充五彩缤纷世界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社会人人动手,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,一起来为绿色发展、可持续发展作贡献。垃圾分类应是全民行动。浙江杭州为居民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,重庆开出首张针对个别单位的垃圾分类罚单,“会说话”“能应门”“帮分类”的5G智能垃圾箱房亮相上海……无一不是发动全民共同参与的“妙招”。垃圾分类要从“新时尚”变成“好习惯”,要始终围绕以人为本,广泛宣传普及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,全民动员、全民参与、人人有责,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,在全社会形成共识,更要按照行动计划,创出“新招”扩大垃圾分类试点面和百姓参与度,做好深化治管的文章,让习惯变成自然,让环保变成常态。